2024年,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压实党建工作责任,推进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发展“双融双促双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活力”,党建工作呈现出多点开花、重点突破、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
一、“双创”工作展佳绩
健全“国家—省—校”三级联创体系,持续培育创建党建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外国语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高质量完成学校党委省级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外国语学院党委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党支部省级样板支部的中期评估检查工作。
二、“一融双高”促发展
依托学校特色学科,深入实施"一融双高"建设,推进"支部建在专业上",新建7个专业教师党支部,实现全校47个本科专业100%全覆盖,将战斗堡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党支部先后入选第三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广东行"专项行动建设单位。
三、思政队伍有突破
持续深化“两体两翼一学堂”党建思政教育品牌,以“辅导员工作坊辅导员工作室”为两体,以“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为两翼,创新开办辅导员“精艺学堂”,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财经学院辅导员张静静老师荣获第十届广东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实现广科历史新突破。
四、素质拉练提质量
重视党务干部培育,依托书记素质能力大赛等竞赛平台,以赛促练、以赛促建、以赛促训、以赛促干,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障作用。举办学校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推荐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叶梓代表学校参加广东民办高校二级院(系)书记素质能力大赛,荣获省级一等奖。
五、阵地建设扩外延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优势,高位推进红色文化研究,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广东省岭南文化研究基地——东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搭建了集理论研究、资源共享、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研究平台,为东莞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利用提供定制化、智能化和记娱乐平台在线的解决方案,助推东莞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六、基层党建显特色
聚焦强化党组织在关键时刻的作用发挥,组建广东首个大学生应急救援队伍—广科大学生蓝天应急救援队,成立党支部,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落实"一班一护、一院一站、一校一队"三级体系,完成全校1000名初级救护员培训,深入东坑镇开展应急演练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8次,获东坑团委授予"东坑夜校优秀公益讲师团"荣誉称号。
七、宣传矩阵造声势
着力强化宣传引领,经过精心筹备、高效执行,高质量完成最新学校宣传片制作,并于6月25日首发于学校官微,视频号、抖音号、哔哩哔哩平台、小红书号全平台投放,全网平台累计播放58万次,反响强烈,打造积极进取的广科社会形象。持续扩大对内对外新闻宣传,官微影响力稳居全国百强,广东前十。
八、理论研究结硕果
紧扣中心大局,坚持问题导向,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获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民办院校分会2024年年会论文一、二、三等和优秀奖共4篇;获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征文一、二、三等奖共11篇,同时,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单位;推荐上报广东省党的建设研究会2024年度课题4项,省思政精品项目2项。
九、统战工作促和谐
制定《2024年广东科技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举办多样主题活动28场次。开展2024年"爱在广东"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共征集"相遇广东"主题演讲作品等21件。开展"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凝心聚力"主题征文活动,共征集25篇作品。组织参加广东省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荣获征文作品三等奖3项、微视频作品三等奖2项以及舞台剧作品三等奖1项。同时,学校在本次活动评审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十、党带群团增活力
不断优化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强化对群团组织的示范带动,引领全校师生参与学校建设,投身社会实践。举办第五届工会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展第九届高校廉洁教育活动。1300余名师生组建60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分赴省内多个地区开展社会实践,事迹被人民网、学习强国、南方+、广东学联等平台报道1800余次,7支队伍入选国家级团队,1个项目入选省级"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优秀品牌项目。
2025年,学校党委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以夯实基层、基础、基本为重点,推动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建设,为推动教育强省做出更多的广科贡献!